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银行
主题 :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10P]
abc 离线
级别: 总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0-01-22   

勃朗宁“大威力”手枪[10P]




比利时FN公司的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手枪之一,曾被多个国家的军警所装备,也受到许多枪械收藏家的喜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稍有一点手枪知识的人,没有不知道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而且其在FN公司的手枪系列产品中的地位至今也无法撼动。在“大威力”手枪成功的阴影下,导致FN公司近年来推出的新手枪无论名声还是市场都无法获得成功这样的尴尬局面。《轻兵器》杂志曾经在1990年代初进行了一次由读者投票的“世界十大著名手枪”评选活动,而勃朗宁HP手枪在该活动中荣登榜首。

该型手枪的正式名称就叫做“大威力”,但称呼也很多,例如经常被简称为“HP”(Hi-Power或High-Power,在下文中,为了偷懒我将主要使用HP来称呼)或“GP”(法语“大威力”Grande Puissance的缩写),由于最初在1935年推出,也经常称为“P-35”或“勃朗宁HP35”,GP35或1935型,据说当年还一个绰号叫做“九之王”(King of Nines)。在比利时和爱尔兰,有时又被称为“BAP”(勃朗宁自动手枪Browning Automatic Pistol)。该系列中推出后就一直被改进,因此产生了许多型号,但整个系列都可以统称为“大威力”。

不过虽然叫做“大威力”,但其实这种9×19mm派拉贝鲁姆口径的半自动手枪的威力无论在现代还是它刚推出的年代都不算是威力最大的手枪,该枪之所以被命名为“大威力”,据说是由于该枪所采用的双排弹匣能携带13发弹,再加上膛内的1发,总共14发的容量几乎是同时代其他手枪(如卢格手枪或毛瑟1910手枪)的两倍。此外虽然乔治•卢格设计的9×19mm派拉贝鲁姆手枪弹的威力比不上.45ACP,但在不流行.45ACP的欧洲国家内,这也算得上是大威力的手枪弹了。但是除了这些理由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忽悠法国人。

在1920年代初期,法国陆军决定要采用一种新式的半自动手枪,他们对这种新式手枪的要求是:配用可卸式弹匣、容弹量至少10发、外露击锤、有手动保险、坚固耐用、容易分解组合、50米内能致人死地。对这种未来的新式手枪,法国人给了两个称呼,“大容量”(法语Grand Rendement),或是“大威力”(法语Grande Puissance)。由于对新式手枪的招标不限于本国企业,比利时FN公司也决定参与进来,根据这些要求,FN公司认为9mm口径或更大的口径会比较适合,弹头应该重约8克,而枪口初速350m/s,武器全重要控制在1公斤左右。于是FN公司便委托著名的枪械设计大师约翰•勃朗宁按照这些要求来设计一种新手枪。

在这以前勃朗宁已经成功地为美国陆军设计出.45 ACP口径的M1911式手枪,但由于该枪的专利已经卖给了柯尔特公司,因此现在勃朗宁必须绕过M1911的专利来设计一把全新的手枪。在1922年,勃朗宁设计出了两种采用不同原理的原型枪,一种采用自由后坐式原理,另一种则是枪管短后坐的半自由式原理,这两种原型枪均采用新设计的双排弹匣,这样就能使弹匣容弹量超过10发而又不至于让弹匣突出太长。有一个细节需要说明一下,虽然当时勃朗宁已经为FN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不过他的工作室还是在美国犹他州的奥格登,所以在1922年的时候,勃朗宁是在美国的土地上为比利时FN公司替法国陆军设计出这两支原型枪的。



勃朗宁设计的第2个原型



1923型原型枪

FN公司经过比较后,认为采用枪管短后坐原理更适合发射威力较大的9×19mm派拉贝鲁姆弹,于是选中了后一种原型枪的设计作进一步的研制和试验,由此推出了被称为M1923型的原型枪改进型。M1923型是在原型的基础上缩短长度,并增加了外露式的击锤、手动保险和弹匣保险,同时简化了分解步骤,该枪由16发双排弹匣供弹。FN公司在1925年把M1923型HP原型枪提供给法国陆军进行试验,试验的结果令人满意,但认为还需要再作进一步的改进。

然而在1926年,时年71岁的勃朗宁却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他本人没能完成该手枪的设计工作。幸好勃朗宁已经为FN公司带出了一位徒弟——比利时枪械设计师迪厄多内•塞弗,FN公司让塞弗继续完善HP原型枪的设计。塞弗首先是再缩短套筒和枪管长度,握把高度也减少了,使全枪重量进一步减轻,弹匣容弹量也因此而减少到13发。

到了1928年,柯尔特公司原本所拥有的M1911手枪的相关专利均已期满,于是塞弗便在HP手枪里整合了许多柯尔特的专利特征,并由此推出了塞弗-勃朗宁M1928型原型枪。这个型号的分解步骤与M1911式手枪相似,不过击锤形状是欧洲式的圆头形。在几经修改后,塞弗又于1929年改进了握把和空仓挂机解脱柄的形状,改进的型号后称为M1929型。



1928型原型枪,与后来的1935型更接近了

到了1931年,塞弗已经给HP手枪的设计基本定了型,此时的HP原型枪把可分解的枪管衬套与套筒成一个整体。到1934年时HP手枪的设计已经完成并准备好投产。它最先在1935年被比利时军队采用,并正式命名为勃朗宁P-35。不久之后,比利时警察也开始装备该枪,然后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装备该枪,如荷兰、丹麦、罗马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一些欧洲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FN公司已经生产了35000多支HP手枪,可见该枪受欢迎的程度。然而,最初提出要求让FN公司设计出HP手枪的法国军队却决定不采用该手枪,而改为采用设计概念相似的Mle.1935手枪。

在二战初期,比利时被纳粹德国占领,原有的HP手枪都被纳粹德军缴获使用,并重新命名为640(b)手枪(“b”是比利时的意思)。而FN工厂在纳粹德军强迫下为其生产的HP手枪则被德国武器局打上检验标记和装备部队,并命名为WaA613手枪。

同时,同盟国所使用的勃朗宁HP手枪是由加拿大由约翰•英格利斯公司(John Inglis)所生产的,主要装备美国战略情报局(OSS)用于隐蔽行动和英国SAS或其他的突击队,以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的军队,可以说二战中的交战双方都有使用勃朗宁HP手枪作为辅助武器。大多数的加拿大生产的HP用磷酸盐处理处理,在被占领的比利时制造的大多数的HP则是烤蓝处理。当时中国进口的HP手枪也多数为加拿大生产的。





英格利斯生产的HP手枪



二战结束后,FN公司又恢复了勃朗宁HP手枪的生产。英国军队也于1954年正式采用该枪作为军用手枪。之后,许多国家都选用勃朗宁HP手枪作为制式武器,使HP手枪在战后更为流行,至今起码有超过90个国家里面的军队或执法机构使用这种武器。勃朗宁HP手枪自它推出以来就一直被FN公司多番改进,除了原来的P35型(M1935)外,重新命名的型号有:Mark I型、Mark II型、Mark III型、BDA/HP-DA型、BDAO/HP-DAO型、HP-DAC型和HP-SFS型,而其他生产HP手枪的厂家在相同型号上也有一些细节上的区别。

直到今天,HP的Mark I型仍被加拿大军队、比利时陆军、英国陆军、印度陆军、澳洲防卫军、阿根廷陆军、爱尔兰陆军、卢森堡陆军、以色列警察、新加坡特种部队和委内瑞拉陆军的所装备。就连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候塞因也经常携带一把勃朗宁HP手枪。勃朗宁HP手枪就像勃朗宁设计的另一把著名手枪——1911式手枪一样长寿。

而继承了勃朗宁遗志完善了HP手枪设计的迪厄多内•塞弗后来也成为了FN公司的总设计师。二战后,他设计出著名的FAL自动步枪。





没有量产的.45 ACP口径试验型











使用HP手枪的比利时特种部队ESI





比利时军队的公众开放日上,桌上摆着的手枪仍然是HP



1985年6月环球航空847号航班贝鲁特劫持事件中,机长约翰•特斯特雷克将头探出驾驶舱外,后面的劫机者手持HP手枪



现代英军仍有装备HP手枪,在英军的型号为L9A1,这是皇家海军陆战队的士兵









1980年英国SAS攻入伊朗大使馆时,手持MP5冲锋枪,但腿侧枪套里放的都是HP手枪



现代加拿大陆军也仍在使用HP手枪



乌拉圭陆战队是目前仍装备HP手枪的军队之一



结构原理



HP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枪管偏移式闭锁机构,这种原理与勃朗宁较早时设计的M1911式手枪相同,但结构上作了简化。M1911的枪管采用的是回转铰链式,枪管是在铰链的牵引下而下降开锁的,而HP手枪则采用简单的凸耳式结构,枪管的弹膛下方有一个凸耳,而在手枪底把上通过过盈配合安装有一个与枪管配合的开闭锁突起零件。枪管外表面在位于弹膛上前方处设有两道半环状闭锁突起,卡进套筒内部抛壳口前方的两道闭锁槽内形成闭锁状态,击发时或用手拉动套筒待击时,套筒与枪管一起向后运动约4.7mm自由行程后,弹膛下凸耳与底把开闭锁凸耳的开锁斜面相互作用使枪管尾部逐渐下降,直至枪管上的凸耳在脱离套筒内的闭锁槽从而开锁,然后套筒继续后坐抽出弹膛中的空弹壳并抛出。当套筒后坐到底后,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向前运动,套筒推弹上膛,继而推动枪管向前运动,而弹膛下凸耳与开闭锁凸耳的闭锁斜面相互作用,使枪管尾部逐渐抬起,并使枪管上的闭锁突起进入套筒上的闭锁槽内,随后枪管和套筒共同走完自由行程,底把上的闭锁突起抵在枪管下方突起的闭锁支撑面上,完成闭锁过程。



勃朗宁闭锁原理的示意图

开锁状态:1-套筒;2-底把上的开、闭锁凸起;3-套筒连接栓轴;4-枪管。

闭锁状态

闭锁机构:1-枪管凸耳上的开锁斜面;2-闭锁斜面;3-闭锁支承面;4-导弹斜面;5-底把上的开、闭锁凸起;6-前限制面;7-复进簧导杆底窝。

这种结构的闭锁原理与其它结构的闭锁原理如铰链式、闭锁卡铁式等相比,主要特点是结构比较简单,零件比较少,在结构设计上容易实现。因此这种被称为“勃朗宁闭锁”的原理被现代手枪广为采用,例如SIG SAUER的P22x系列、格洛克手枪、US手枪等等,但从SIG SAUER P220开始这种“勃朗宁闭锁”也更为优化。

HP手枪采用回转式击锤击发方式,单动式击发机构,带有手动保险机构。这种单动击发机构与M1911一样,扳机不能与击锤联动实现扣扳机待击,第一发射击前必须用手待击,如果在上膛后携行必须关上保险。而现代的双动手枪上膛后可以解脱击锤的待击状态后携行,即使不关上保险也是安全的。

HP手枪有一个遭受诟病的缺点,就是板机扣力很重,作为单动手枪来说这尤为重要。这个缺点是由于HP手枪的弹匣保险所导致的。这个弹匣保险最初是法国陆军的要求,当弹匣取出后,弹匣保险会在保险簧的作用下推动扳机连杆向前,使扳机连杆顶部与阻铁杠杆头部错开,这样即使膛内有弹也不能击发,可以防止因为弹匣取下后由于疏忽而发生意外。当插上弹匣后,弹匣会把弹匣保险向上顶,使扳机连杆重新与阻铁杠杆头部联接上,但结果却是增加了板机的扣力。有些射手为了解决扳机感生涩的问题,干脆自己DIY新的扳机连杆来取消弹匣保险的作用。其实如果用户平时注意安全,收枪时认真验过枪膛,是不需要弹匣保险的。所以弹匣保险的用途并不大,现在很少有手枪还采用弹匣保险这种多余的设计。



击发机构动作示意图:(a)击发后仍扣住扳机不放;(b)松开扳机;(c)再次扣压扳机

除此之外,还有些射手说击锤在压下时有时会“咬”射手的虎口,所以有些人会自动更换尺寸较小的击锤。

握把外形设计是HP手枪的另一个受到赞誉的优点,握持射击感觉很舒服,而且指向性好,拿起手枪来不用仔细瞄准,迅速一指就能打得八九不离十。

最初FN生产的HP手枪只有两个型号:一种是固定瞄具型的“普通型”,另一种是可调表尺型,且配有可安插在握把上的木制枪托,该枪托同时也是枪套。虽然枪托式枪套在二战期间停止生产,所以后来生产的HP手枪也取消了握把背部的枪托结合槽,但可调瞄具型大威力手枪仍然可从商业型获得。现在生产的HP手枪有更多种类的瞄具,而且还可以让用户更换三点式之类能够在夜间使用的战斗瞄具。

现在一些HP手枪也提供了.40 S&W和.357 SIG口径型。然而,作为最初只为发射9×19mm派拉贝鲁姆弹而设计和生产的手枪要勉强使用这些真正的大威力弹药的结果就是容易断壳或导致底把变形。



1-套筒座;2-枪管;3-套简;7-表尺(或照门);13-复进簧导杆;14-复进簧导杆帽;15-限位钢珠;16-复进簧导杆簧(空仓挂机簧);17-复进簧;18-击针;19-击针簧;20-击针限制板;21-拉壳钩;22-阻铁杠杆;23-阻铁杠杆铀;例-空仓挂机;25-扳机;26-扳机连杆;27-扳机轴;28一弹匣保险销;29-扳机簧;30-弹匣卡笋;31-弹匣卡笋簧;33-阻铁,34-阻铁轴;35-配铁簧;36-击锤;37-击锤轴;38-击锤顶杆;39-击铰簧;40-击锤簧座;41-击锤顶杆销;42-抛壳挺;43-保险;44-保险机卡销;45-保险机卡销;46-保险机簧;47-右握把盖;48-左握把盖;49-握把螺钉;50-弹匣体;51-弹匣底盖;52-托弹板;53-弹匣托弹簧;54-弹匣底盖固定片;55-扳机-弹匣保险;56一扳机-弹匣保险簧。



1-套筒; 2枪身扣;3-照门;4-拉壳钩;5-击针簧;6-击针;7-弹匣卡笋簧导轨;8-弹匣卡笋簧;9-弹匣卡笋;10-击锤;11-击锤轴;12-击锤压杆;13-击锤压杆销;14-击锤簧;15-击锤簧座;16-弹匣;17-阻铁簧;18-左握把;19-握把螺钉;20-空仓挂机;21-扳机簧;22-套筒座;23-复进簧;24-弹簧限位器;25-惯性缓冲簧;26-缓冲球;27-复进簧导杆;28-枪管;29-阻铁杠杆;30-击针固定拴;31-阻铁;32-抛壳机构;33-扳机轴;34-扳机轴簧;35-击发杠杆;36-击发阻铁轴;37-保险机卡笋;38-定位拴;39-销簧;40-销;41-扳机



空仓挂机动作示意图

(a)最后一发弹击发;(b)套筒被挂在后方位置。

1-套筒缺口;2-复进簧导杆;3-托弹板;4-空仓挂机柄;5-空仓挂机柄销上的凹槽;6-空仓挂机柄销;7-空仓挂机柄簧;8-限位钢珠;9-托弹板突肩。



空仓挂机状态下的HP手枪



加长弹匣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认证码: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上一个 下一个